电话:13265042845

最新动态
更多课程推荐
更多联系我们

电话:020-38014743(5条线)

微信号:13265042845或13802989612(杨公人居学)

公众号:ygfs6666 

官网:www.ygfs666.com(元卦网)

广州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144号西座11楼(邮编:510655)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动态

热烈祝贺刘国胜主讲2025秋季杨公人居环境学专业系统研修圆满结束!

作者:杨公人居环境    来源网站:杨公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2025-11-03    关注度:27 次

          金秋送爽。2025年秋,一场承载千年智慧、融汇古今的人居环境研修之旅人居环境研修班,在岭南文化的沃土中圆满落幕。七日深耕,五日期授理论,二日实地勘验,学员们追随明师脚步,踏山水而悟道,执罗盘以明心,共同谱写出一曲传统堪舆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相融的壮丽诗篇。

        溯本清源:杨公古法,以天地为书卷

             课堂以杨公人居学“形、理、法、课”四字真诀体系为标准课纲;系统讲授了杨公堪舆之形气、理气(十大理,六大忌,四大化解法,“运”,金龙转车,五鬼运财、穿房断等大功夫)、法(操作规范,罗盘详解等,进一步增加了阳宅,现代楼宇,办公楼,工厂布局现场示范应用讲解;深入细化客厅、厨房,主卧等布局应用;一理一案例,案例实证,精选大量名宅先贤名宅古迹、导师亲手布局、裁剪案例,通过高清视频、实景图文,呈现风水调整前后的能量变化,辅以老师50多年实战心得窍门,直指堪舆核心精髓,打通堪舆关键卡点,让学者事半功倍!
              形法为体
            课程以白云山古脉、城市水系、商业街区与办公空间为实证场域,深入解析如何运用"龙、穴、砂、水、向"五大要素判断现代商业环境的气场聚散。刘志斌老师通过解析"交椅墓""骑龙穴"等传统形局,揭示了山水格局中的气运规律,并将这些智慧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商业环境规划。
             理法为用
            刘国胜先生亲授杨公一脉的理气精髓,从河图洛书到三元九运,从阴阳五行到玄空飞星,层层剖析时空能量的流转规律。他强调:"理气是风水的灵魂,不识理气,如盲人摸象。"
            做法为术
           罗盘分金、消砂纳水、布局调炁——学员们不仅学习杨公盘的使用方法,更在宗祠、商业办公等实景中动手操作,掌握将理论转化为布局方案的核心技艺。

明师引路:致敬传承,以心灯照后人

            此次课程,我们特别致敬刘国胜先生——杨公第三十七代传人。虽年逾古稀,刘先生仍精神矍铄,倾囊相授。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技法,更是古人'敬天爱人'的智慧。"

          刘志斌老师作为杨公堪舆非遗传承人,带领学员穿行于白云山幽谷之间,现场讲解,将古籍文字化为眼前山水。他的严谨与热忱,点燃了每一位学员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知行合一

             在为期二天的考察中,古宅古迹,企业园区,每一处都堪称鲜活的教科书。在苏太尉渴骥奔泉那儿我们顺接来气、四像登对、精准的实体演绎;钟辅廷中宪大夫的左单提、近身案、三环五曲,窝中取凸。在黄氏大宗祠我们共同剖析了形势理气的精妙结合,翻身逆结,水口的重要性。某某商务中心的来长去短和来短去长,迎生气纳旺气的选址和内堂做法。潘氏大宗祠的左耳接龙进气和水塘截气,做水口山和玄武靠山的做法。区氏宗祠的北斗七星水法,开门楼,挖水井……等等这些极具特色和参考价值的实景,让我们在课堂之外,真正触摸到了灵魂。方知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从潘氏大宗祠“左耳接龙”的巧妙,到区氏宗祠“北斗七星水法”的宏大,每一处实景都是一次强烈的冲击。终于深刻理解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也想让风水知识不再漂浮于纸上,欢迎加入我们,一起用双脚去丈量,用双眼去见证。

文化传承:继往开来,开拓智慧新境

       课程结束后,我们更希望各位在学习了传统的文化知识后对于堪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有更多的思考。作为连接古今的智慧桥梁,杨公堪舆学应当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基于本次研修的深度交流,我们提出以下开拓性建议
(建议仅供参考,如有更多建议欢迎留言与我们一同探讨):
           人居环境领域
          建议将"藏风聚气"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在社区规划中注重"气场"与"风廊"的有机结合,既遵循传统智慧中的生气运行规律,又符合现代绿色建筑标准,创造出真正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

             传统文化创新
           鼓励以跨学科视角重新解读风水典籍,组织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生态学等领域专家共同研讨,用现代学术语言阐释传统理论,推动堪舆文化从经验传承向系统学科转化。

           建筑设计融合
          建议建筑师在项目设计中,不仅考虑形法中的"形势格局",更要理解理法中的"气运流转",将方位的时空能量变化与建筑功能布局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使用需求的建筑作品。